“统一”促进上海急救提速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其功能的完善程度体现于方方面面。上海的市民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120”急救车辆呼啸着穿越大街小巷,笛音渐渐消失于远方。它或许正奔赴一个事故现场,或许正回应着某个重病患者的求救,或许正载着病人驶向挽救生命的手术室。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危急状况,同时也意味着拯救与希望。
人们对这个场景是如此熟悉,以至于将其视作理所当然。但事实上,一次“120”的出动,常常是多方联动的结果,“协调”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也正因如此,10月1日起,上海“120”全市呼救统一受理平台正式建成并运行的消息,值得广大市民感到欣慰。今后,市民无论是用手机还是用固定电话拨打“120”,均由市“120”调度指挥中心统一受理,若呼救所在地属于中心城区,将由市“120”直接调度;若属于郊区,则受理后立即转接郊区“120”调度指挥中心调派车辆,确保救护及时。调度方式的升级,代表着生命通道的进一步畅通,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从中受惠。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或许能够证明这个“120”全市呼救统一受理平台的重要意义。今年夏天,有一对夫妻在奉贤、浦东交界处的大团镇被车撞倒。路人拨打“120”,浦东“120”称在大团镇无救护车,建议打奉贤“120”,而奉贤称没有大团镇这地方。最后,警方判定属奉贤管辖,34分钟后奉贤“120”赶到,结果受伤女子死亡。可以想象,如果当时就有这样一个统一调度的平台,就不至于出现两地“120”扯皮的状况,生命在等待中逝去的悲剧或将可以避免。
城市急救系统的完善,固然是好事,但也别忽视了其运行的“软环境”需要上海市民共同来营造、维护。有统计表明,在上海急救出车任务中,约有四分之一的病家并非十分危重的救治对象,比如去医院做常规检查和换药,单纯的小疾病如发烧、扭伤、出鼻血等,甚至有些病人认为叫救护车要比自己去医院更能得到重视和尽快救治。所以,如果你只是扁桃体发炎的话,还是把呼叫“120”的权利让给更需要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