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爱科学
    天使爱科学
  • 新书发行
    新书发行
  • 卫生防疫培训
    卫生防疫培训
  • 悦安健康助力北京大学AED项目启动
    悦安健康助力北京大学AED项目启动
  • 仁济悦安
    仁济悦安

第一时间抢救要做心肺复苏CPR

作者:南方日报

近日,一名50岁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南山医院门诊大楼内晕倒,患者面色紫绀、呼吸微弱、意识丧失,遂被送入医院急诊抢救室。急诊科立即对患者进行除颤,经过5分钟的除颤抢救,40分钟后,病人终于被医生从猝死的边缘抢救回来。

近半年来,南山医院急诊科已成功抢救至少6例急性心梗合并阿斯综合征患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该院急诊科主任于长久介绍,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源性疾病是引发猝死的主要原因,“黄金8分钟”内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是抢救心源性猝死的关键。

案例
胸闷病人突发“阿斯综合征” 7月16日16时10分,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一辆平车被医护人员推进急诊科抢救室。平车上的中年男子面色紫绀、呼吸微弱、意识丧失。急诊科迅速启动急救系统: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予抗凝、补钾、扩冠等对症治疗,同时请心内科紧急会诊、向家属告知病危。

据介绍,该患者姓贺,今年50岁,因胸闷伴左臂疼痛约1小时前往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查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T波异常、室早”,待取抽血结果后回诊室续诊,不料病情突然加重,很快出现“阿斯综合征”,晕倒在医院,遂被送入急诊抢救室。

正在科内巡查的急诊科主任于长久紧急投入抢救,并为患者实施面罩高流量给氧、全面查体。急查第一份心电图,显示“室颤”,急诊科会诊医生抓住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对病人进行“除颤”,果断予以360J电击除颤1次、继续CPR(心肺复苏术),16时15分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心率85次/分,血压137/98mmHg,病人神志逐渐转清醒,初步抢救成功。16时50分,经急诊科抢救40分钟,患者病情平稳,顺利收入心内科进行住院介入治疗。

心梗是猝死主因

猝死是指患者急性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死亡,引起猝死的原因有心肌梗死、脑出血、肺栓塞、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后,患者往往在10分钟内就会出现猝死症状。猝死的人群中85%是心源性猝死的,这意味着心梗、冠心病等心源性是诱发猝死的主要因素。2012年深圳市科创委重点项目关于心源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显示,心源性猝死80%与冠心病有关,另外10%到15%与心肌病有关,5%与心脏电生理缺陷相关。深圳近3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未知病因(大多认为是未检查出或未有明显症状的心脏疾病)猝死占31.7%,明确的冠心病占39.7%,高血压性心脏病占11.1%。

虽然近年来深圳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群年轻化,但主要还是以50岁以上人群居多。“50岁以上的人群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多,出现心肌梗塞的情况也比较多。”在深圳的心源性猝死个案中,男性的比例大大超过女性,男性占73.5%。调查显示,男性发病率为每年19.95/10万,女性仅为每年9/10万,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两倍。而且男性发病出现了两个年龄高峰,一是40岁—50岁,二是70岁—80岁。

病人存活率非常低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日益增多,但病人的存活率却非常低。根据深圳市人民医院的统计,在最近的3年里,深圳一共发生了4619例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天4例,在这4619例病例中,只有143例被“活着”送往医院,最后只有3例出院。也就是说,在深圳,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最终存活率只有0.6‰。

为什么猝死病例中,只有143例活着送到医院呢?于长久指出,心梗病人发病后,很快会出现“阿斯综合征”,若不及时抢救,病人就会猝死,而抢救最关键的原因是家人或者第一目击者有没有掌握“黄金8分钟”。“因为心跳停止超过8分钟常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如果身边人能够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完全可以救回一条生命。”

于长久介绍,该院急诊科今年已成功抢救至少6例急性心梗合并阿斯综合征患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其关键在于病人发病晕倒的时候,有家人或路人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如果有人出现心绞痛或者胸闷、面色紫绀、呼吸微弱的时候,应该让患者静卧,并及时喂食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救心丹、丹参滴丸等急救药品。若患者出现呼吸骤停的现象,一定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争取急救的黄金8分钟。”

预防“三高”是关键

于长久认为,要预防心源性猝死,最基础的还是要预防“三高”,因为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都会造成冠心病的高发,医学已经证明的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比没有糖尿病的人高4倍左右。

其次是要控制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吸烟者发生猝死几率较不吸烟者高4倍,尤其是熬夜时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增加血液粘稠度,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因此,要预防心源性猝死,一定要从戒烟和规律作息开始,最好能够晚上11点前入睡,加上适量运动和健康饮食。同时,30岁以上的人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无论是心电图还是心脏彩超都有助于医生发现一些“隐形”的心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