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达5%,居江苏省之首
你知道无锡去年院前统计有多少人突然昏迷心脏骤停吗?近700人!你知道其中又有多少因院前急救起死回生吗?37个!无锡市急救中心去年统计显示,无锡市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到5.23%,居江苏省各城市之首,已接近新加坡、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与全世界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的美国西雅图的60%相比,还相差甚远。
“不敢救”:“第一目击者”顾虑重重怕惹麻烦
现实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有人突然晕倒在地,此时第一时间的急救至关重要。作为“第一目击者”,往往决定着晕倒者的生死:如果你能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正确急救,那么他的存活几率会大幅度提升。
无锡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张晓凡介绍,两年前中心引进了美国先进的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在急救电话打进的同时,急救医生可以在电话里指导目击者如何施救,但此系统的投入使用并未使“第一目击者”施救率大幅提升。据统计,无锡市“第一目击者”施救率只从未投用此系统前的4%提升到不到10%。原因是在救护现场,旁观者居多,因为“怕惹麻烦”、不敢施救的大有人在,市民害怕好心帮忙反而要“背黑锅”:施救后如果最终伤者死亡或是出现残疾等情况,会产生责任问题,很难说清楚,从而顾虑重重,不敢施救。
“不会救”:急救技能普及率低,多数“第一目击者”没有施救技能
除了“敢不敢”,“会不会”也是一个问题。在一些突发事故现场,很多市民缺乏紧急状况时的急救技能,围观群众常常不知所措。记者随机调查街头10名行人,他们都表示,如果遇到突然晕倒或者心跳骤停的病人,他们会直接打“120”求救,不会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
张晓凡向记者说起了一个细节:在美国,一些重要的公共场所都设有除颤仪(一种针对突发心脏病患者的急救设备),而她只在北京机场看到过。不久前她还看到相关新闻:近6年来这些除颤仪基本没使用过,原因是大多数公众不会用。
城市文明素质决定着生命急救之路能否畅通
医学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突然昏迷、猝死的状态下,对病患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时间只有短短4分钟,这被称为“黄金4分钟”,如果错过了是无法补救的。超过8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过15分钟,基本上就“没救”了。而现实情况是,当心肌梗死患者病发时,就算周边人员拨打电话再及时,急救人员也无法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张晓凡介绍,时间就是生命,限制一个人起死回生的条件很多:在一定范围之内是否设立了相应的急救点,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交通是否发达、管理是否科学、团队是否配合等等综合因素,都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起死回生。甚至一个城市的文明素质也能对急救的成功率起到关键作用。她说,一个城市发达、文明的标志,其实不是城市建设,而在于这个城市对每一个生命的细微呵护。但现在急救车出车时,有时虽然警报响起,但却仍有车辆不仅不避让还抢行。另外高速路上大小车辆占领应急车道,小区里大量私家车横亘在消防通道的不文明现象还有很多。
欧美国家: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必须 持有心肺复苏技能证书
在欧美一些国家,凡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机场、医院、超市,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除颤仪。普通公民大都具有“第一目击者”意识,具备基本的抢救意识和技能。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及一些公职人员,如教师、警察、出租车司机、公交司机、导游等都把基本的急救技能培训纳入行业准入条件,必须通过急救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他们必须持有心肺复苏技能(CPR)证书,一旦顾客出现状况,能保证其在第一现场得到有效救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60%以上的人接受过心肺复苏的培训。现在美国50个州已经立法强制有关人员接受培训,所以全社会中有很多人都会急救。在国外,给急救车让路是“铁律”,德国规定“任何车辆听到救护车的警笛声都要尽力让出车道,即使发生交通意外”。在新加坡,如果“拍摄到哪辆车不给急救车让路,就将受到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