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30人中有1人懂急救
在今年香港金像奖斩获9大奖项的电影《寒战》中,有一句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台词:“香港是全亚洲最安全的城市”,事实上这一称誉已经伴随香港将近十年。获得“亚洲最安全城市”的称号,不仅仅是因为香港整体罪案数字连年维持在低水平,另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在这个城市,每30个人当中就有1人受过专业急救训练,他们可以作为意外发生时的第一目击者,在现场给予第一时间的专业救援。而处于中国内地急救普及率领先地位的深圳,这一比例才刚刚突破100:1。一次成功的急救通常包括几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及时拨打120呼救,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基本救援,医务人员及时赶到实施专业急救。这些环节构成一条完整的“急救生存链”,如果任何一环受损,抢救成功率就会直线下降。在此前连篇累牍关于内地城市老人倒地无人敢扶,以及更为惨痛的“小悦悦事件”中,除了进行道德批判,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在急救知识上大众普遍“心有余也力不足”。而在香港,已趋完善的急救法律法规以及全社会范围的系统急救培训体系,早已把各个环节层层加固,“心安”便成了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一种常态。
香港法律规定每150雇员中至少1人持急救证,保安、健身教练等职业必须懂急救
朱嘉骏、梁诗敏和陈耀明是香港迪士尼乐园的三名普通保安,他们获颁了“迪士尼英雄奖”,事情的缘由是此前有一名来自菲律宾的男童在乐园门外突然停止呼吸及心跳,三人立刻携带A ED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及其他急救器材前往施救,其后再将该名男童送院治理。如果这名男童没有得到来自保安的第一时间救援,他可能就会因为大脑缺氧超过4分钟而造成永不可逆的损伤和死亡威胁。而在香港,像这三名保安一样懂得基本急救常识的人,每30人中就有一位。
香港红十字会机构传讯经理黄惠芬向南都记者表示,根据香港法例,部分工种的入行条件之一就是获得急救证书的人士,医护人员以外,保安员、运动及健身教练、空中服务员、带领外访互动的教师等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比如保安员要负起商户和住户基本照顾责任,加上或会遇到紧急及突发事件,若具备急救知识便能派上用场,而部分工种如导游、领队、救生员等,更规定从业者必须具备急救证书”。香港的《职业安全及健康规例》规定,任何雇员的工作地点,每150名雇员当中,必须至少有1人是合资格的急救员,同时必须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而在石矿场、建筑工地、货物搬运及货柜处理等行业,要求合资格急救员的比例更高。
一般而言,急救基本技能包括5项内容:心肺复苏、止血、伤口包扎、骨折固定和正确搬运伤者。这5项技能都可以就地取材,徒手完成,操作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各种灾难事故现场却能发挥重要作用。在香港,急救培训主要由香港医疗辅助队、香港职业安全局和非政府组织如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香港红十字会等共同承担,它们每年都享受政府财政的部分拨款,共同承担全港市民自救和互救培训等工作。其中医疗辅助队的培训对象主要针对政府和非盈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只要这些机构提出申请,都可以获得免费的急救培训;而其余三家则主要负责普通市民的急救培训工作,此外香港消防处也会为有心脏病患者的亲朋提供免费的心肺复苏法训练。
香港法例还规定,参与急救培训的市民可以通过考试拿到政府认可的急救证书,有效期为3年,证书届满前,必须报读急救证书重温课程,再次通过考核才能获得证书有效期的延期。黄惠芬表示,“这样可以让市民定期更新急救知识和急救理论、技术。”现在在香港迪士尼乐园,懂得急救常识的已经不仅仅只是那三名获得表彰的保安,在所有演艺人员当中,有超过400位已经接受了专业急救训练,而迪士尼似乎并不满足,他们计划让百分之十的演艺人员都接受急救训练,以便让每一位来此的游客更安心。
港府和社会资助两大非盈利机构,每年倒贴钱为香港超10万人次提供急救知识培训
除了香港法律对从业人员的急救知识有硬性规定外,在整个社会,人人参与急救培训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2011年,香港红十字会联合香港浸会大学进行了一项“香港市民对急救之认识和态度调查”,在成功访问的1003位16岁以上的香港市民当中,超过90%的受访者普遍同意:“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急救知识十分重要”,“公众的急救教育是必须的”以及“假若我具备足够的急救知识和技巧,我会为有需要的人施行急救”。香港市民之所以在急救培训上有这么高的认同,这与香港社会机构对急救不遗余力的推广密不可分。
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是目前香港最大的急救培训机构,这个成立于1884年的公益组织有6100多名成员,其中只有70多名是拿薪酬的雇员,剩下的全部都是义工。从1884年起,其旗下的救伤队就担负起全港市民的急救培训工作,每年在此接受培训的人数超过8万人次之多。4月26日,南都记者来到其位于港岛金钟半山的圣约翰救护机构总部大楼,九层的办公区间层层都配备了大小各异的培训教室,在5楼的报名咨询处记者看到,一个不到一米高的小书柜整齐摆放了超过50种急救培训课程报名表,每周都有不同的课程连续不断地开设;而在培训器材室,也紧凑地码放了数十个货架的急救器材。一同前来参观的沈阳急救中心副主任陈庆国连连感叹,“内地真没有培训中心有这么系统的规模。”
当天,附近圣保罗男女中学的两名学生刚好来咨询基本急救培训事宜,记者看到,每一门急救培训课程的收费包括教材和工具在内都在200港币左右,圣约翰救伤队总监马正兴表示,“我们的课程都不以盈利为目的,负责教学的救伤会有21名职员,剩下的600名都是由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组成的义工,港府每年也会补贴给我们接近一半的费用。”记者在当天进行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上看到,30个人的小班教学让课堂氛围十分轻松,义工老师接连示范错误的心肺复苏技巧,惹来学员的阵阵大笑。
为了更好地推广急救知识,马正兴表示,除了开办急救培训课程,圣约翰也会定期和媒体合作,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急救知识。此前,他们就邀请香港明星方力申为形象大使,合作在香港电台开办急救广播节目,“我们每年还会自己出钱到电视台、报社做广告,让更多的市民知道在圣约翰可以接受到专业的急救培训,并获得政府认可的急救证书。”此外,圣约翰也定期到社区做急救展览和免费技能培训,分布在全港的10间分支机构,可以每隔两三个月就到社区做活动。近年,圣约翰还推行了一个“实用急救推进学校”计划,“目标是为全港中学所有中一的学生都免费提供一个一小时的实用急救知识讲座,让学生也能学会救人和自救。”
与圣约翰一样,香港红十字会自1977年起也一直致力推广“普及急救”,透过为香港市民提供不同类型的训练课程和推广服务等,让大众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术,于紧急情况下能实时对伤病者做出适当的处理。单2012年4月至今,就开办了超过1181班多种不同类型急救训练课程,参与人数达24783人,同时香港红十字会也持续不断地进社区教学、制作电视节目、发行急救知识书籍和光碟、出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做宣传广告。
香港中小学课程渗透急救常识,残障人士也获得平等急救培训机会
马正兴认为,“一个城市急救知识普及率能够达到20:1,这就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形态。”而一个想让急救知识普及的社会,除了法律的规定、政府和非盈利机构的推动,把急救观念深入到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犹如绵绵细雨不断滋润市民才是最重要的保障。在当下的香港,中小学课程渗透急救常识、电视剧通过正确急救手法表演潜移默化,还一视同仁给残障人士普及急救,也难怪会有90%的市民表示,“如果自己具备专业急救技巧,就愿意在 第 一 时间施救他人了。”
在马正兴超过30年医疗行业的从业记忆里,香港似乎就没有发生过因为施救反遭病人及其家属控告的事例。“你要问我为什么不可能?现在香港虽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急救免责,但社会上已经达成了这样一种默契。可以说如果老人倒地事件发生在香港,路人如果具备专业急救技巧,绝对不会有因为怕家人控告而不去施予救援的情况。”今年香港一名重达200磅(约90.7公斤)的男乘客在99号线双层巴士上突然昏迷倒地,由于当时车上无多少乘客,司机又不懂急救,只能随即把巴士泊在路旁并报警,但该名乘客最后还是因为抢救无效死亡,得知此消息后该名许姓司机非常惋惜,并表示会积极参加急救课程。
目前在香港,虽然中小学尚未有必修的急救证书课程,但根据政府资料,急救知识已经加入到中小学部分课程当中:小一至小六年级的《常识科课程指引》有“日常生活中的简易急救方法与安全事项”的讲解,中一到中五的课程有“家居安全简易急救法”的介绍,中四到中六也包括“运用急救技巧拯救别人”的相关内容。此外,在香港圣约翰救伤队高级监督李金政看来,香港本土出产的电视剧和电影都在急救知识普及上发挥作用,“以前我看T V B的《妙手仁心》,就觉得里面医生和护士的用语都非常专业,做心肺复苏的手法也十分到位,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香港的电视剧涉及急救方面的演绎,都会请一支专业的医生队伍来做顾问的。这在十多年前是不可能的,说明整个社会对急救知识普及的觉悟已经提高很多。”
而在所有对急救知识普及的社会氛围营造中,最特别的还属香港红十字会为听障和语言障碍人士做的急救培训,香港红十字会医护服务部主管陈燕萍认为,“要能普及急救,首要是把急救课程多元化,为每一种不同类别的人群设计不同课程,对红十字会来说,无论男女老少、健康残障都是平等。”自2006年香港红十字会收到个别聋哑人士团体查询、希望能举办专为聋哑人士特设的急救课程至今,香港红十字会每年都会开办专门针对聋哑人士的免费急救证书培训课程,现已成功举办28班,有410名聋哑人士参与培训。
由于培训对象相对特殊,黄惠芬表示,在授课时必须采用手语翻译,“老师要更有耐心和不时配合手语翻译员的速度。在授课时,导师要尽量正面朝向学员,有时更会用明显甚至夸大一点的面部表情,以确保学员接收;同时也会采取小班教学,每班学员15到16人,座位以围圈形式上课,方便学员更清楚地看到手语翻译员及讲师的唇语。事实上,听障及语言障碍人士的学习能力与普通学员都大致相同。”陈燕萍总结,“普及即人人都有份,在急救训练来说,即人人都是受训的服务受众。”